好文分享 | 以城市更新助力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
前言
城市更新是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滿足人民宜居宜業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功能性改造為重點的系統工程,通過對城區內功能偏離需求、利用效率低下、環境品質不高的存量片區進行挖潛提效,提升功能品質、釋放發展活力。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老齡化日益深化背景下,以城市更新助力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成為民生之需。
01 強化“四個維度”,涵養適老化改造價值底蘊 思想維度 高度重視城市更新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工作,提高思想認識。 2020年“城市更新”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同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要求我們樹立全新觀念,從國家戰略規劃高度重新思考兩大戰略之間的關系。 實踐維度 大力推進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努力踐行為老服務民生實踐。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2.64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億人。根據相關調研發現,老舊小區實際常住人口老齡化率超過50%。城市更新需要高度關注老年人需求,以老舊小區適老化推進社區老齡友好宜居。 主體維度 調動群眾尤其是老年人參與積極性。 客體維度 加強制度標準建設,使“適老化真正適老”。 關注“四大需求”,優化社區公共空間 “行”的需求,有關老年人在小區活動的公共空間是否充分適老化,重點考慮改造階梯加裝坡道、設置防滑設施、樓道加裝扶手等設施,上樓、過街盡量有電梯等。目前,南京市形成了“業主主導、政府搭臺、專業輔導、市場運作”的加裝電梯模式,累計加裝電梯1100余部,便利了老年人出行。另外還要考慮老年人“如廁”、“急救”系統如AED設置、救護車通道等需求。 社區“托老”設施,《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通知》指出,要培育一批以照護為主業、輻射社區周邊、兼顧上門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如長者食堂、日托機構等,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和專業化照顧兩者兼顧的需求。 居家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在家中不再“磕磕碰碰”。適老化改造是接下來養老服務的重點領域之一,旨在根據老年人身體情況、起居住行等特點,在基礎設施建設、家庭生活環境及數字應用等方面進行適度功能改造,使之貼合老年人需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個人付費相結合,政府對家庭困難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加強適老型智能應用開發,將智能化、信息化應用引入老年人家庭,實現老齡化信息無障礙。2021年,工信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接下來需進一步把智能適老化設備例如生命監測設備、煤氣泄漏監測設備、溢水監測設備等延伸到居家養老體系中。
目前,老年人在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過程中缺乏有效參與渠道,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參與更有限。2021年省消保委發布的《江蘇省養老方式及服務需求研究報告》顯示,省內大部分城市90%的老人居家養老,老年人是社區環境建設是否友好的最佳發言人,因此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應該充分聽取老年人意見。
目前,適老化改造尚未成為城市更新的必要和強制性內容,因此城市更新更注重“刷刷墻、鋪鋪路”的表面光鮮,少有功能性實質提升。在深度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更注重的是實用性,適老化改造應該更側重需求者即老年人的視角審視城市更新。
02